九月川行--鍾雅妍(2015)

九月川行


這次很感謝醫生和醫生,讓我有機會跟他們到四川康定瀘定樂山,探訪健行杏社援建的學校、宿舍與食堂等項目,使我不僅可以從自己的親身體驗去瞭解中國內地教育的情況和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夠跟山區同學們,純真的小孩子真誠地交流。


這是我期待已久的旅程。雖然十年前我曾經去過成都,但我對這地方印像不深。還記得那次是帶着一班香港中、小學生去當地一些藝術團體交流,故和今次之旅意義完全不同。上次是欣賞歡樂及最好的一面,而今次是體驗當地老百姓最真實的一面。而且此地方亦是經常飽受大自然災害之地,我亦同時體驗到當地人民頑強的一面。今次可以探訪四川偏遠山區的小孩,可以更親近地瞭解他們的生活和需要,特別有意思。


我們今次到達成都的前幾天都連日下雨,聽當地人說今年的雨季比往年早,而我們差不多天天都在雨中出發,同時亦擔心因大雨引致的泥石流影响居民的生活及安全。下雨雖然影響了我們的行程,但每當我們工作的時侯它都會停,讓我們能順利地進行探訪。


自從四川地震後,路旁及山上鬆散的土石在暴雨後很容易形成泥石流和滑坡。有關單位考慮到我們的安全和山路條件,故原安排在瀘定縣山上的一所學校之探訪亦被取消。我在大渡河對岸的路上遙望着豎立在高山上的大字牌:《中國第一紅櫻桃之鄉》,名字多麼美麗,但人民生活是否如其名一般的好呢?我只希望所有中國人的生活能逐步改善。曾經有國家領導人說過:「我們希望有外援,但不能依賴它。」四川的農民百姓,大都是自供自給,自力更生,值得敬佩。


我很感恩可以有機會到訪瀘定鎮健行山岔口僑心學校。要到達這學校絶對不簡單,我們的車首先要爬上高山,又要走過拐彎抹角的山路,沿途經過不同種類的果樹,又看到在崖邊的斜坡上種滿了玉米,我心想這些農民真是勤奮啊!到了學校,看到幾個活潑的小孩在玩耍,有的在跳繩,還有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拿著核桃來給我們吃。原來這學校現在只剩下七個小孩,有漢族,也有藏族的,最小的才三歲,最大的大概有九歲、十歲了。他們只有一個老師,她三十多年來每天都是早上六點開始從她山底的家走兩個多小時到達學校教書。她很開心地告訴我們,照片(拍於2008年健行杏社探訪學校時)中的學生已經畢業了,到城裡工作。有一個跟她一樣當了老師,另外一個當上了公務員。這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如果沒有她的堅持,那裏換來山區孩子的成就呢?她曾經想過退休,但孩子們的父母親自到她家門口請求她繼續教孩子,更把上山的路修好。我聽說現在教育局有政策鼓勵城裡的老師們到山區教書,希望藉此能讓更多像山岔口這樣的偏遠山區學校可以繼續辦下去,使山區小孩子可以上學。


這一趟醫生與醫生專程從深圳買了很多圖書和繪本來送給山區的學校。當小孩子們看到我們把那些色彩繽紛的圖書和繪本放到桌子上時,原來在玩耍的都頓時走過來,好奇地想把每一本書都翻來看,可以看得出他們平常很少有機會接觸這麽多圖書。這個時侯有兩個年紀差不多的女孩選了一本書一起朗讀起來:「為了生活更美好.......。」我深深被他們的求學之心打動了。我們臨走的時候,他們還很有禮貌地跟我們道別,這都是發自內心,我相信也是艱苦生活環境所培養出來的素質。 


我們在回訪康定市呷巴小學時,看到學校的各項設施都頗齊全,美術室有不同的素描用品,畫具也不缺,而音樂室有鋼琴和多台電子琴,心裡有一刻覺得安慰。校長忽然把兩張用有簡譜的歌詞給我們,問我們有沒有辦法幫忙找人把歌彈和唱出來。原來他解釋這是他們請人給學校作的校歌,但他們學校裏沒有人懂得看琴譜,所以沒法教學生唱,希望我們能幫他們。他們的校歌裏有一句:「晨㬢般的孩提時代,浸透我們求知熱望。」我十分欣賞呷巴小學校長的求知熱望,也請他放心,因爲我們會把這校歌弄好送給他們。


雖然我們在每所學校都只能待一會,但我相信校長、老師及同學們都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關心和支持。在此期望同學們努力多學習文化及技術,使競爭能力變得更強,希望每一次的回訪都看到他們進步。反觀條件比偏遠山區好多的香港,有時侯覺得我們的下一代變得吃不了苦,不堪一擊。如果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不去努力提升自己,高估了自己的競爭力,就會落後了。家庭教育也很重要,不容忽略: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都懂得尊敬老師,我們更要反思香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因爲我們有責任把良好的中國文化傳承下去。


後記:在這短短的旅程中,我們每天都要趕幾個小時的路,在四川中西部不停地穿越穿山隧道和高橋,沿途風景壯觀,而澎湃的大渡河總是在路的旁邊,只有進了隧道才暫時看不到它,城市也是在它兩旁而建。另外一個驚喜就是可以一睹四川的第一高山,有神山之稱的貢嘎山。醫生終於可以把貢嘎山的白色雪峰攝入鏡頭下,永遠珍藏。可是這景象一瞬即逝,讓人感到無力挽留: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吧!


鍾雅妍     二零一五年九月



郵遞:香港九龍尖沙嘴郵局96112號郵箱  健行杏社  徐業成收                                        網站:www.jianxing.org           電郵:jianxing00@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