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教育

中國農村教育

                             

農村教育是投資,不是分利

八十年代初的農村教育模式,脫離農村生產及地方實際,形成「千人一面,萬人一書」的現象。「學而優則仕,升學即離鄉」的狹隘想法,使農村教育成為片面追求升學率,為城市輸送人才的工具。農村教育自然不受鄉鎮民眾歡迎。
八六年的「豐收計劃」,開示了科技興農的大方向。八七年農村教育改革,明確指定農村教育應為當地建設服務,並兼顧升學。八八年推行的「燎原計劃」,就是主張透過教育治愚,教育治貧;提出【教促富,富促教】的理想。主張【引科技之水,經教育之渠,澆農業之田】。這個認知使農村教育不再被認為是伸手要錢,與社會分利的活動;而是辦學教人,投資育人的事業。


農村教育要面對個人與社會

農村教育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及成人教育…〔三教〕。在貴州農村,三教統籌是以三位一體的形式存在。學校就是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綜合基地,亦是生產示範、技術信息服務的中心。
教育固能促進個人的發展,但每個人的發展皆會受當時社會客觀條件制約。人是構成社會的個體,社會則是個人發揮的載體。成功的農村教育除了向同學個人發展負責,亦應向地方社會建設負責;既要能促進個人的發展,亦要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農民同學創造可以學以致用,離土不離鄉的環境。


基礎教育是基本

中國農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農村教育要【適才,適用,適需,適度】。
「適才」指因材施教;既要面向全體學生,亦要重視拔尖、補底。「適用」指文化素質教育應結合職業技能培訓。「適需」指因應當地農村建設需要,輸送合比例的高、中、基層人才。「適度」指教育應在質與量方面,適度超前以牽引領導農村發展。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辦農村教育不能祇盯著「高、精、尖」而忽略基礎。在整個農村教育事業內,基礎教育才是基本。教育的重點可以轉移,但基本點絕不可以轉移。以往中國教育有肥小學、重大學而瘦中學的情況,形成不合理的漏斗型發展。現在很多鄉鎮都在增加初中、高中的學位與設施,使教育回復從基礎到高尖領域較合理的金字塔形態。


全面素質教育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晏陽初先生提出的農村四教…【文化教育治愚,生計教育治窮,衛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就是素質教育。現今社會對一些學生的批評…「有智商沒智慧,有前途沒壯志,有文化沒教育,有知識沒思想,有青春沒熱血,有個性沒品行,有夢想沒理想」,就是教育方面祇管教書、不管育人的結果。素質教育應是全人教育。以德育為首,五育並舉【以德育德,以智啟德,以體載德,以美育德,以勞養德】,以培養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


農村教育資源配套

九零年河北省順平縣提出「教育要發展,師資要先行」。可喜的是,過去五年貴州農村的公辦教師隊伍確是增強了。代課老師及民辦老師的人數相對地減少,一個班房兩個級別的複式班亦已少見。
老師是教育發展的關鍵。但要提昇整體教育質素,不能單靠老師個人的力量。舊教育觀念的三中心〔老師、教科書、課室〕已不能追上現代教育需要。現代教育觀念強調教師主導作用與同學主體地位統一、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互補、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文化教育與職技培訓協調。要配合學校以教書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管理育人的全方位教育概念,又要避免加重農民負擔,便需要國家及地方政府對農村教育的硬件與軟件大力支持。惟有配合政策及經濟的支援,才能人盡其材,讓教師在農村推動全面素質教育。


農村教育與實際結合

現實中,貴州的農村教育仍處於【兩基達標】的低水平要求…兩基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不少鄉鎮就是【一無兩有: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課桌凳】的標準仍未完備;學校六配套【校舍、校牆、校門、厠所、操場、課桌凳】更說不到。當前「因教致貧」、「讀書不如早打工」的說法,就是教育脫離農村經濟負擔能力問題的警號。農村教育收費必須以農村負擔能力為依歸,否則空談發展口號,祇會失去農民對教育的支持。


農村教育發展

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發展;農村教育的發展亦離不開國家教育的發展。期待國家對農村教育政策加重投入時,且也問自己可能為國家農村教育盡一點心!出一分力!



健行杏社

徐業成 二零零五年七月

 


郵遞:香港九龍尖沙嘴郵局96112號郵箱  健行杏社  徐業成收                                        網站:www.jianxing.org           電郵:jianxing00@hotmail.com